皮诺飞生物小鼠肝转移瘤(脾转肝)药效评估服务的定义和实验方法的介绍:
一、 定义
小鼠肝转移瘤(脾转肝)模型服务是指通过脾脏注射肿瘤细胞,模拟肿瘤细胞经门静脉循环向肝脏定向转移的病理过程,建立高临床相关性肝转移灶模型,用于评价药物抑制肝定植、控制微转移灶及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性。该模型聚焦肝癌转移的关键路径(门静脉播散),是评估抗肝转移药物的金标准平台。
1. 模型构建原理
- 病理模拟:
脾脏注射的肿瘤细胞经脾静脉→门静脉→肝脏,复现结直肠癌/胰腺癌肝转移的解剖路径(非直接肝注射干扰微环境)。
- 优势:
- 自发形成多灶性肝转移(>90%成模率)
- 保留肿瘤细胞外渗、定植、血管生成全过程
2. 标准化操作流程
实验操作步骤表
步骤
| 操作细节 |
动物选择
| BALB/c nude(人源细胞)或C57BL/6(鼠源细胞),雌性,6-8周龄 |
细胞准备
| 荧光素酶标记高转移细胞(如CT26-Luc、HCT116-Luc),浓度 2×10⁵/50μL PBS |
脾脏注射
| 1. 麻醉小鼠,左腹切口暴露脾脏 |
对照组设置
| 假手术组(注射PBS)、溶剂对照组、阳性药组(5-FU 30mg/kg或瑞戈非尼10mg/kg) |
术后管理
| 镇痛(布托啡诺,1mg/kg),监测切口感染 |
> 注:注射后5-7天IVIS活体成像验证肝转移灶形成(光子信号>1×10⁴ p/s/cm²/sr)。
3. 药效评价方案
(1)分组与给药
干预策略与时间窗表
组别
| 干预策略
| 时间窗 |
预防组
| 接种前3天启动治疗
| 阻断早期定植 |
治疗组
| 接种后7天(转移灶可见)启动
| 模拟临床干预 |
给药途径
| 口服(PO)、腹腔注射(IP)、静脉注射(IV)
| q.d./q.o.d.×21天 |
(2)核心评价指标
检测模块关键数据表
检测模块
| 方法
| 关键数据 |
转移负荷监测
| 活体成像(IVIS)
| 肝区光子通量变化率(ΔFL=FLₜ/FL₀) |
离体验证
| 肝组织离体成像+H&E染色
| 转移灶数量/最大直径(ImageJ量化) |
分子病理
| 肝转移灶IHC染色
| Ki67(增殖)、CD31(微血管密度)、CXCR4(趋化因子) |
生存分析
| Kaplan-Meier曲线
| 中位生存期(MS)及延长率 |
(3)肝功能与毒性监控
- 血清学:ALT/AST(肝损伤)、ALP(胆管阻塞)
- 全身毒性:体重曲线、血常规(中性粒细胞计数)
4. 高级分析模块
(1)转移微环境解析
```mermaid
graph TB
A[肝单细胞悬液] --> B[流式细胞术]
B --> C1[免疫抑制细胞: Tregs(CD4⁺FoxP3⁺)/ MDSCs(CD11b⁺Gr1⁺)]
B --> C2[基质细胞: 肝星状细胞(GFAP⁺)/ Kupffer细胞(F4/80⁺)]
B --> C3[肿瘤干细胞: CD133⁺EpCAM⁺]
```
(2)靶向递送系统评价
- 肝靶向纳米颗粒载药:
- 比较游离药 vs 载药组肝转移灶药物浓度(LC-MS/MS)
-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颗粒在转移灶分布
三、 模型特色与验证
特色技术保障表
特色
| 技术保障 |
高成模率
| CT26模型接种后14天肝转移发生率>95%(H&E验证) |
多癌种适配
| 支持结直肠癌(CT26)、胰腺癌(PAN02)、胃癌(MFC)细胞系 |
PDX模型
| 患者来源转移性肿瘤组织→脾脏移植(NSG小鼠),保留原始突变谱 |
耐药模型
| 5-FU预处理筛选CT26耐药株,评价逆转转移耐药效果 |
四、 服务流程
```mermaid
graph LR
A[肿瘤细胞标记/PDX组织处理] --> B[小鼠脾脏注射]
B --> C[活体成像验证转移]
C --> D[分组给药]
D --> E[动态监测肝转移负荷]
E --> F[终末肝组织多维度分析]
F --> G[数据报告]
```
交付成果:
- 肝转移动态生长曲线(IVIS光子值)
- 离体肝转移灶分布热图
- IHC分子病理全景图(Ki67/CD31/CXCR4)
- 流式微环境细胞组分统计表
- 生存分析报告(HR值及p值)
> 注:
> - 符合GLP规范(实验记录SOP编号:GLP-ONC-2025-SP01)
> - 提供转移灶分级标准(Ⅰ级:≤5灶;Ⅱ级:6-15灶;Ⅲ级:>15灶或融合灶)
> - 伦理批准号:IACUC-2025-HM02
核心价值:
抗肝转移药物高通量筛选| 靶向递药系统肝蓄积评价|️ 免疫疗法抑制转移机制研究|转化医学研究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