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诺飞生物小鼠乳腺癌原位瘤模型服务的定义和实验方法的介绍:
一、 定义
小鼠乳腺癌原位瘤模型服务是指将人源或鼠源乳腺癌细胞/组织精准移植至小鼠乳腺脂肪垫内,模拟肿瘤在天然微环境(乳腺导管、脂肪组织、血管网络)中的生长、侵袭及转移过程,用于药物疗效评价、转移机制研究及新型疗法开发的临床前平台。该模型最大程度保留肿瘤-基质互作,较皮下模型更具临床预测价值。
二、 实验方法
1. 模型构建核心步骤
环节 | 标准化操作 |
动物选择 | - 免疫缺陷鼠(BALB/c nude、NSG):人源细胞(MDA-MB-231、BT474)或PDX移植 |
手术暴露 | 麻醉小鼠(异氟烷),侧卧位切开第4/5对乳腺区域皮肤(1cm切口),暴露乳腺脂肪垫 |
原位接种 | - 细胞悬液:注射 5×10⁴–1×10⁵个荧光素酶标记细胞(体积20-30μL,含50% Matrigel®)至脂肪垫中心 |
对照组设置 | 假手术组(注射基质胶)、溶剂对照组、阳性药组(阿霉素3mg/kg或他莫昔芬10mg/kg) |
术后管理 | 缝合切口,镇痛(卡洛芬,5mg/kg),监测切口愈合 |
> 注:接种后7天IVIS成像验证成瘤(光子信号>5×10³ p/s/cm²/sr),剔除未成模个体。
2. 药效评价体系
(1)原发瘤监测
|
肿瘤检测方法与指标表
方法 | 检测指标 | 频率 |
活体成像(IVIS) | 乳腺区域光子通量(p/s/cm²/sr) | 每周2次 |
游标卡尺测量 | 肿瘤体积 V=0.52×长×宽² | 每3天1次 |
超声成像(40MHz) | 肿瘤内部血流(Doppler)、坏死区占比 | 给药前/终点 |
(2)转移灶评价
- 自发转移:
- 处死后取肺、骨、脑进行离体成像,H&E染色定量转移灶数量
- 骨转移灶TRAP染色(破骨细胞活性)
- 分子标志物:
- 循环肿瘤细胞(CTC)检测:显微滤膜捕获EpCAM⁺细胞(>5μm)
- 血清ELISA:乳腺癌相关标志物(CA15-3、HER2-ECD)
(3)组织病理与微环境分析
检测技术与临床关联表
检测技术 | 靶标 | 临床关联 |
多色免疫荧光 | CK8(肿瘤细胞)/α-SMA(CAFs)/CD31(血管) | 肿瘤-基质共进化可视化 |
流式细胞术 | CD8⁺T细胞/PD-1⁺T细胞/TAMs(F4/80⁺CD206⁺) | 免疫微环境动态变化 |
空间转录组 | 肿瘤侵袭前沿基因表达谱 | 转移驱动机制挖掘 |
3. 特色模型扩展
肿瘤模型应用场景及技术要点表
模型类型 | 应用场景 | 技术要点 |
三阴性乳腺癌模型 | 评价PD-1/PARP抑制剂疗效 | MDA-MB-231原位移植(NSG小鼠) |
HER2⁺靶向治疗模型 | 抗体偶联药物(ADC)药效验证 | BT474原位瘤+曲妥珠单抗对照 |
耐药模型 | 紫杉醇耐药株(MCF-7/TXR)药敏测试 | 低剂量诱导传代保留耐药特性 |
人源化免疫模型 | 免疫疗法评价 | NSG-SGM3小鼠+人PBMC重建免疫系统 |
四、 标准化服务流程
```mermaid
graph TB
A[细胞系/PDX组织激活] --> B[小鼠乳腺脂肪垫原位接种]
B --> C[活体成像验证成瘤]
C --> D[随机分组给药]
D --> E[动态监测原发/转移灶]
E --> F[终末多器官取材]
F --> G[分子病理+微环境分析]
G --> H[数据整合报告]
```
交付成果:
- 原发瘤生长曲线(体积+IVIS光子值双指标)
- 转移热图(肺/骨/脑离体成像)
- 免疫微环境流式图谱(T细胞/巨噬细胞分型)
- 药效统计表:
治疗效果对比表
组别 | TGI(%) | 肺转移抑制率(%) | 中位生存期(天) |
对照组 | - | - | 28 |
治疗组 | 72.3 | 85.6 | 42 |
> 注:
> - 质量控制:溶剂对照组原位成瘤率≥90%,阳性药组TGI>50%
> - 伦理合规:AAALAC认证(协议号:IACUC-2025-BR01),支持IND申报
> - 周期:基础实验28天(含转移监测),PDX模型延长至6周
核心应用:
靶向药物敏感性筛查|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方案|抗体偶联药物(ADC)疗效验证|局部缓释制剂评价